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首页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河源网
[字体大小: ] [打印] [关闭窗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主题活动
藏在豉油饼里的美好
时间:2023-09-30 16:51:00

  小时候,我们叫广式月饼为豉油饼。豉油饼是“筒饼”,每筒四个,饼皮用面粉做成,里面有馅,圆而厚实,用一张白色的纸将饼叠起卷成筒状,封起两端,外面再贴一张红纸,上面印有饼的名称,如“莲蓉饼”“五仁饼”“叉烧饼”之类。豉油饼的表皮金黄光润,连包装纸都油亮透香,光是看着就让人嘴馋。

  还有一种作为回礼的饼叫“月光饼”。它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糖,每张饼大而圆,颜色和形状都像十五的月亮,清甜可口。

  中秋节是饼节,在我的家乡,亲朋之间送饼是有讲究的。通常是晚辈给长辈送豉油饼,以表孝敬之意,长辈则以“月光饼”作为回礼。有时长辈之间也互送豉油饼以表尊敬友爱。

  小时候,我的父亲在村里年龄大、辈分高、人缘好,在那个物质不丰富的年代,每年中秋节我家还能收到较多的豉油饼。

  中秋节前的半个月,同村及邻村的晚辈和亲朋就陆陆续续提着一筒豉油饼来拜访我的父亲。父亲在厨房外面的巷子里支起一张桌子,摆上茶水和花生等。大家就着厨房的灯光和月光围着桌子坐下喝茶拉家常。他们谈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谈家畜的养殖和收益,谈生产队的往事,还谈起父亲的各种好……至今我还记得邱婆对父亲说的话:“老侄,当年我儿上高中没钱交学费,你二话不说借钱给我们,我儿考上大学你擎着竹柴火挨家挨户帮忙借学费。今天我特地带儿子来感谢你,嘱咐他永世不要忘本。”“谁说不是呢,老哥哥连续七八年赊猪崽给我饲养,我才能做几间房子住,这份心意不敢忘啊。”森叔也附和着。蓉婶真诚地说:“那些年,孩子爸外出务工,孩子小,很感谢老哥哥带着家人来帮耕呀。”“直到现在,阿叔也保持为大家巡田地的习惯,发现异常及时帮忙想办法。”恒哥对父亲朗声称赞。大家言语间充满对父亲的感激。父亲总是很随和地回应:“应该的,应该的。”客人走时,父亲还不忘吩咐母亲拿“月光饼”和自种的茶叶作回礼。至今我才明白,那一筒筒豉油饼里藏着大家对父亲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年中秋节,父亲把我叫到跟前,拿起一筒豉油饼对我说:“去,把饼送给梅婆,然后请她到家里来吃晚饭。”梅婆是孤寡老人、五保户,嘴巴很碎,经常咳嗽乱吐痰,人们都说她有“痨病”,不与她来往。父亲却不嫌弃她,年年节节都请她来家里吃饭,即使她没有来,也要亲自把好饭好菜给她送过去。面对父亲的差遣,我一百个不愿意。父亲严肃地瞪了我一眼压着嗓门说:“还不快去!”我不好推却,只得硬着头皮执行。吃晚饭的时候,梅婆拎着一筒豉油饼来,她拆开包装,笑眯眯地拿一个塞给我,而我却满脸嫌弃地跑开。她只好大声地说:“哈,给你饼吃都不要?!”饭后,父亲泡了一壶茶,当着大家的面把梅婆带来的饼切成若干份,带着梅婆、母亲和姐姐们一起喝茶品饼。我不喜欢梅婆,也嫌弃她碰过的东西,远远地躲着。父亲看了看我,没有说话,若无其事地拉家常,大口大口地吃饼,感觉吃得很香。梅婆没有把我那点小心思放在心上,那晚,她无拘无束地吃饭喝茶赏月,非常开心满足。后来我才明白,父亲借一筒豉油饼教我如何做人。

  中秋节后,母亲把剩下的一些豉油饼储存在米缸里。姐姐告诫我说:“豉油饼是亲戚朋友礼敬父亲的,长者才可以吃,小孩子不能偷吃啊。”我只好眼巴巴地看着米缸流口水。那时步行上小学要40分钟,我跟母亲说:“中午不回家了。”母亲怕我饿着便说:“那带一盅饭去吧。”我撒娇道:“不要,不要,就不要!”接着,拉着母亲的衣襟来到米缸旁。母亲心领神会地笑着说:“那就带一个豉油饼去吧。”我是家里的老幺,独享着父母及哥姐们的宠爱。那段时间,在父母的默许下,我借中午不回家的理由,天天揣着豉油饼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我至今还记得那又香又甜的五仁饼的味道,尤其记得那种馅中带有冬瓜片的豉油饼,那瓜片看着像肥肉咬下去“嗞”的一声,甜而不腻、清香爽口,那真是人间美味!

  如今人们经济条件好、物质丰富,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月饼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然而,我再也没有吃过小时候揣在书包里那种月饼的味道了。(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朱宏球)

责任编辑:李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