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首页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河源网
[字体大小: ] [打印] [关闭窗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我们的节日
河源人过中秋的风俗与食尚,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2-09-13 08:55:00

  核心提示

  农历八月十五的月,圆澄清亮,大约是一年中最美的,而此时也是农作物的丰收季节。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中秋节成了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其重要性堪比春节。

  在河源各县区,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中秋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一些习俗比如明月会(请月姑)、烧瓦塔、食芋仔、点柚灯等,渐行渐远,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但也有一些习俗留存至今,比如互赠月饼、拜月、祀先等。

河源市源城区一景区举行拜月活动。图片来源:河源日报

  老城中秋人气旺

  对源城老城人来说,中秋节,是一年中的第二大节,“规格”仅次于春节。

  中秋节前几天,是摊贩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机会。中秋节前,源城区上城水果街就会比往日热闹得多,市民们都在挑选水果、鸡等过节食物,送给比自己年长或辈分更大的亲戚。上城住户凤仙,每年都会收到侄女们送来的鸡、月饼或水果,虽然她早已出嫁成家并有了自己的儿女,但对娘家的亲戚,也时常走动,不令疏远。而凤仙本人,也在节前几天准备礼物,送给夫家的亲戚们。

  中秋节前是柚子、栗子等的收获季节,老城中心市场、卫星市场等处,有不少农村人带了栗子、棠梨来卖,偶尔甚至能看到城里难得一见的山稔。

  在超市尚未遍及河源大街小巷之前,中秋节前的市场极其热闹。当时尚是中学生的笔者,在新江街道卫星市场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一条仅能容一辆卡车通过的小路上,两边摆满各类小摊。有卖青菜的,有卖大蒜、姜、葱头之类的,有卖山果野果的,有挑着箩筐卖苹果的,有卖包子的,有卖糯米饭的,有卖其他早餐的,有卖日用品的,如拖鞋、毛巾、牙签,还有卖小手工艺品,如蒲扇、扫帚等。来往的人流,多是妇女。老中青少,肥瘦白黑,甚至穿睡衣上街也有之。有的骑着摩托车面无表情,有的挎着菜篮面带笑容,整个街道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再仔细看各个摊主,有的黑黑瘦瘦,手脚满布青筋,有满脸褶皱、戴破草帽的老太婆,有赤赤瘦瘦、憨厚朴实的乡下中年妇女,有拖儿带女的青年妇人,也有白发的老汉、黑发的青年。

  节前的老城街道,车来人往,人气极旺。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及时赶了回来,若时间充裕,也与家人一起参与到走亲访友中去。

  对于“80后”“90后”来说,他们并不热衷于这些活动,甚至在家族群里也不爱发“中秋快乐”表情包。但在同年人的聊天群里,他们通常显得活跃,拼手气抢红包。对于必须问候的至亲或近亲,他们也不像父母辈那样到市场上挑选礼物,而是直接给亲人发微信红包。

  月饼飘香迎中秋

  如今,店铺、市场、超市、烘焙店各处都有月饼出售,有各种馅的月饼,如冰皮、流心、水果、鲜花等。还有京式、苏式、滇式等各地月饼,当然仍以广式月饼为主,包装从最传统、最简单的油质纸筒外贴红蜡纸筒装,到极其精美的各种礼盒装,应有尽有。

  从乡村到城市,各地的面包店、烘焙店,一到中秋,都会上市大量月饼,面包却成了配角。真材实料、口感良好的月饼吸引了更多的顾客。私人定制的月饼也颇受欢迎,但一些传统的旧手艺人因年龄或其他原因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一些老派口味月饼日渐式微。

  脍炙人口的五仁月饼,最是考验选材与手艺、火候。制作月饼的第一道程序是做饼皮,一斤面粉配2两半花生油,最好要用纯正的花生油。其他材料也需选用上好的料。若做五仁大饼,得有十几种配料:瓜仁、蛋黄、瓜仁、鸡丝、核桃仁、杏仁、芝麻、榄仁、冬瓜粒、中膘粒、糖、酒、陈皮、橘饼、花生油、麻油等,按比例搭配。中膘粒,即用猪肉的中膘,切成粒,灼水后,用糖和酒腌制。烤制月饼的火候也要恰到好处,不及则生,过则老。

  筒装月饼多是本地制作,以豆沙、莲蓉、叉烧、五仁居多,价格实惠,又被称作豉油饼。另有一种白色的,用炒米饼和糖制作,形似满月且薄,叫月光饼,价格亲民。

  举杯邀明月,普天庆中秋

  中秋当天,人们买好丰富的食材,做一顿丰富的应节晚餐。河源人无鸡不成宴,中秋的餐桌上,鸡是必不可少的,或焖、或焗、或白切,有了一大盆鸡,更有节日的味道。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人们摆上花生、板栗、葡萄、柚子、柑橘、哈密瓜等水果及月饼,供奉月神,阖家拜月。旧时拜月,是祭祀“月光娘娘”,用清茶、素茶、柚子、月光饼,不用荤酒。这也许与月亮在人们心目中冷峻高洁的形象有关。拜月之后,便团团围坐,赏月、食饼。

  20世纪90年代,源城区上城环城东路的小孩子们被大人带着拜了月光后,口袋里塞些吃食,手上捧着哈密瓜,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鳄湖边看湖水倒映的月光,哪里肯与大人们乖乖地坐在桌旁聊天。时至今日,老城的原住民很多迁至新市区居住,旧日的这种热闹场景,不复再现。住在商品房里的孩子们,对月饼已没有多大的食欲,挑着吃点水果,或玩会塑料小灯笼,或刷手机,或看电视,中秋夜就淡淡地过去了。

  也有些家庭不满足于在屋内吃瓜吃饼,倾巢而出,前往各大公园,铺上野餐垫,摊开应节食品,有的带上茶具,有的还小酌点红酒。他们在月光下愉快地聊天,看着小孩们提着灯笼打闹嬉戏。

  烧瓦塔、点柚灯

  龙川县、连平县、源城区都曾有过中秋烧瓦塔的风俗。《龙川县志》(民国):儿童多拾瓦片结塔,燃灯为乐。《河源县志》(同治):儿童烧瓦塔,点柚子灯。《连平州志》(雍正):儿童搭瓦烧宝塔,红光如昼。

  烧瓦塔又叫烧瓦子灯、烧花塔、烧番塔,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如今这项习俗,在今河源地区已基本消失。那么,我们的先人是怎样烧瓦塔的?我们可以从其他各地现存的此项习俗一探究竟。

  在江西一些地区,“中秋夜,孩子们一般会到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把木柴放入塔中点燃,待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来个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CCTV4曾经拍摄过江西省赣县白鹭村烧瓦塔的全过程。

  在潮汕地区,中秋当天的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干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时,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族中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为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塔里发出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不一会儿,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而上,映红了天空。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通体透红、闪闪发光的金塔。

  广西边陲一带也有类似这种活动,叫烧番塔。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烧死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据传,烧瓦塔始于元朝末年,当时中原人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于是相约中秋夜燃烟堆,作为起义信号。后来这种点火为号的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慢慢演变成“烧塔仔”的习俗。

  源城区也有点柚子灯的习俗。先把柚子顶端打开一个切口,再小心翼翼地用刀或勺子将柚子肉掏出,然后给柚子皮上端戳出四个小孔,装上提线,柚子内部用一个小杯装上花生油,掺入棉线,点亮后一盏柚子灯就做成了。现在一些手巧的市民,还会在中秋之夜做这种小玩具给孩子玩。

  旧时的中秋,河源还常有人燃放孔明灯祈福。如今,随着森林防火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已移风易俗,不再燃放孔明灯。

  “食芋仔,剥鬼皮”

  《河源县志》(同治)记载:中秋赏月,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潮汕地区也有同样的风俗,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有人赞道,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

  据了解,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八月间,正是芋头收成时节,农民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另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则记载了当年人们的苦难生活:蒙古人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屠戮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河源人已不再当芋仔是中秋应节食物了。

  猪屎阿婆猪屎姐,请你下来嬲月亮

  今河源各地区的农村中秋习俗中,仍有一些近似巫术的“请月姑”“卜七姑”“啄月姑”(请筷子神)、“跳担杆”(请扁担神)、“旋水碗”“伏花”等,还有在中秋之夜点起香火求神,传亡人之言的“落三姑”。时至今日,这些近巫之俗已几近绝迹。

  《连平州志》(雍正)记载:八月十五作月饼相赠答,祭祖先,书馆长幼醵钱为明月会,妇人以衣蒙竹箕,两人手捧,焚香礼拜,须臾神降,拱揖如生,占吉祥,名曰“请月姑”。

  “请月姑”又叫“请七姐”“伏仙姑”,参与者皆为女性,多在赏月后进行。在室内或屋外的禾场上,置一张八仙桌,妇女们围桌而坐,点着香火,选一两个二十七八岁的女子,伏在桌上,再由一个年老妇女请神,喃喃念道:“请一姐,请二仙,请三请四嬲花园,五娘排花六姐思,七仙八妹降精神。十个精神降九个,还留一个解藏身。”“月姑姊月姑姨,请落我姑聊一时,闲时闲间不敢请,八月十五正当时。”伏在桌上的姑娘们便开始慢慢颤抖,连连打着呵欠,双眼似开似闭,这时便坐起来说“神”话。围观者便不断地问些有关年岁丰收歉收、水旱灾病或自己终身休咎之事,“月姑”一一作答。对答结束后,只要在伏睡的女子肩膀拍三下,呼叫她的名字,她们便苏醒过来。这种“游戏”一直玩到深夜才散去。(《河源文史资料》第三辑)

  旧时紫金县请的“女神”则更年老,叫“猪屎阿婆”。仪式进行时,用酒篓披在老太婆身上,两人扛着念:“猪屎阿婆猪屎姐,请你下来嬲月亮。”酒篓便开始点头。有时玩到通宵达旦,赏月者看到月亮有红蓝的光环为大吉大兆,主长寿。(《紫金文史》第十三辑)

  中秋前后圆坟祭祖

  除上述中秋习俗外,一些河源人还会选择在中秋前后扫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古代有春祭和秋祭的习俗,即在春季和秋季时祭扫先人墓,春祭在清明时节,秋祭有两个时段,一个在中秋节前后,一个在重阳节前后。

  客家人扫墓一般在农历八月,清明扫墓是近数十年才有的事,因为从风水学上讲,农历八月是阴气最盛时,做坟地大多在此月竣工。客家人习惯做好坟地第一件事就是圆坟,也就是第一次扫墓。这天一定要把宗族成员都叫来一起到坟地祭拜,并向祖先许下诺言,以后每年这天一定会过来拜祖。每个宗族扫墓时间基本都是定下来的,一般不会更改,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就成了客家人扫墓的时段。(《客家古邑民俗》)(来源:河源日报 凌丽

责任编辑:李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