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首页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河源网
[字体大小: ] [打印] [关闭窗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河源家训
江苏昆山朱柏庐:律己修身 垂训后世
时间:2017-09-27 09:41:00

  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格言警句,尤为脍炙人口。

  朱柏庐早年在授课之余,潜心研究程、朱理学,认真阅读朱熹著作,特别是收录在《朱氏宗谱》中有关家训的文章。他仔细揣摩朱熹建家立业的根本思想,总结前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并联系自己的感受体会,编写出《治家格言》。因为是要求家人特别是儿童必须背诵的,为使其读来琅琅上口,所以采用了对仗和合辙押韵的形式。朱柏庐将这篇《治家格言》,恭恭敬敬地以颜体楷书抄写,挂在客厅墙上“中堂”的位置,用以勉励家人,另抄一幅挂在书房最显眼处,用以督促自己。

  《治家格言》问世后,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赞许,纷纷争相传抄。朱柏庐去世后,全国各地相继将此文梓刻成书,各种家训选本也无不收录此篇,善书者写成字帖,使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朱柏庐的弟子顾易曾著《朱子家训演证》四卷,阐释其意。家训诞生地江苏昆山及其周围苏杭锡常等地更有人将其编成词曲歌谣,到处传唱。据称康熙皇帝从第三次南巡(1699)开始,时常听人说起此事,非常感兴趣,经常将其中的名句抄写成对联送给官员和他们的孩子,并将《治家格言》引入宫中,和《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一起,作为皇子、皇孙们的必修课。乾隆三十年(1765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满族人德保将之译成满文,以教八旗子弟。他高度评价此格言,称之为“物理人情之朗鉴,昏衢黑夜之清灯”。陈榕门在《养正遗规》中也说“其言质,愚智胥能通晓;其事迩,贵贱皆可遵行”。说它浅显易懂,极易推广开来。清光绪中期,浙江乌程(今吴兴)学者戴翊,依据林则徐抄写的《朱夫子治家格言》,编写了一本《朱夫子治家格言释义》(两卷),除引用原文外,还用一万八千多字进行了详细解释,国内外反复印刷,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朱柏庐是一位教育家,他自然知道如何让受教育的人更容易接受。也许,这部《朱子家训》,本就源于他给自己学生和子弟的启蒙课程。

  这部朗朗上口又易懂好记的《治家格言》就在一代代的孩子们童稚的声音中,传播各地,传承后世。

  因为一部《朱子家训》,教书先生朱柏庐,像自己的先祖朱熹一样,被后人尊称为“子”。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至高的地位和荣誉。

  

  现实意义 

  三百多年之后。

  朱柏庐的故乡,江苏省昆山市。

  这座位于老城区的通匮桥,它的桥梁仍是一千年前宋代的遗物。朱柏庐的家就在桥畔左近,他一定无数次由此经过。

  今天,这座桥所在的社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个广场叫柏庐广场。

  这条道路叫柏庐路。

  这所学校就叫柏庐小学。

  在朱柏庐的故乡,《朱子家训》是每一位小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市民中也广泛开展了学习朱柏庐、学习家训的活动。

  今天,《朱子家训》不仅在它的故乡依然滋润着土壤,教化着人心,而且早已被推崇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成为世界华人共同的文化精髓。

  如果时光回到三百多年前,教书先生朱柏庐伏案凝思写下这部《治家格言》,谁也不知道他写了多久。

  他只不过为了在清贫的生活中维继家风、教育学童,写了些自己平常行事做人的经验和准则。但他也许没想到,这短短五百余字,会成为律己修身的范本,垂训后世。

  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着的道德力量。

  (摘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责任编辑:李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