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源市和平县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共同助力、形成合力,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助力“百千万工程”,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成色。
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2024年,和平县持续开展“清洁乡村·绿美和平”行动,出动镇村干部、保洁员、群众和志愿者1000余人次,清理省道与村内主干道约70公里,全面清理暴露垃圾、积存垃圾15790.2吨、杂物7668处。扎实开展“千塘万渠”清淤工作,共清理池塘182口、沟渠14.6万米、河溪527条。在庭院环境整治中,重点清理各村各户庭院内的垃圾、杂草和乱堆乱放9035处,规范家禽圈养3773处。同时,深入推进“五美”(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建成美丽庭院10120户,全县范围内增加村庄绿化面积7215.86亩,累计创建美丽宜居村192个、特色精品村29个。
开展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
和平县全面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截至今年1月,已完成农房微改造1992户,完成存量农房外立面微改造628户,建设或改造绿色农房5616户。同时,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对林寨镇林寨古村、东水镇大坝村、大坝镇水背村、热水镇北联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组织修缮彭寨镇南阳书院及周边建筑。
开展乡村文化空间 营造提升行动
近年来,和平县开展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搭建“中心+所+站+点”四级文明实践网络,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7个、实践站248个、农家书屋216个、文化站17个,文化阵地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立足本土文化与资源,重点打造“农耕文化”中和村实践站、“醒狮文化”坪地村实践站等示范所(站)52个,实现示范所站乡镇全覆盖。延伸打造“缤纷四季”实践舞台、阳明书坊实践点等9个实践示范场所,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遍地开花。同时,组建百姓宣讲团、理论政策宣讲志愿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00余场次,打造“榕树下”“滨河驿站党史课堂”等宣讲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镇村延伸,全县41个文明单位与4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
开展文旅融合 特色村镇建设行动
和平县开展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把阳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纳入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全县累计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登记注册民宿27家,推出省级精品旅游线路2条、历史文化旅游线路1条、四季旅游线路4条、和平“户外+农文旅”乡村徒步(骑行)线路4条,创建研学基地3个,培育乡村旅游点20个、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1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同时,组织开展“村BA”、足球赛、广场舞等全民健身赛事等系列文体活动。积极配合市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市体校开展选才及招生工作,组织参加全市青少年锦标赛。
开展农村移风易俗 深化治理行动
2024年,和平县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目前全县248个村(居)均已修订村规民约,村“两委”通过组织大会宣讲、集体学习、入户宣传等方式,营造依法立约、民主修约、自觉履约、严明执约的良好氛围。同时,全县248个村(居)委会已全部设立红白理事会。此外,充分利用清明节等假期加强殡葬改革宣传,通过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发布倡议书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移风易俗相关知识。(来源:河源文明网 记者:叶春雨)
责任编辑:李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