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首页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河源网
[字体大小: ] [打印] [关闭窗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焦点图片
这些中秋习俗勾起您儿时回忆没
时间:2017-10-04 10:36:00

    核心提示: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风乍起,吻凉南国槎城。秋月渐盈,中秋已至。一轮明月,惹来几多情思。举头望月,思绪如潮水般一泻千里,蕴积心头的思念与牵挂,一如月色般弥漫开来。心头,总有一丝愁绪缠绕,总有 一些故事不经意间在脑海里闪现。今天是中秋传统佳节,唱山歌、拜月光、吃卷筒月饼、舞龙 舞狮……这些中秋习俗如今您还记得几何?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出生于不同年代的河源人,请他们讲讲印象最深的中秋习俗。

刘丽莎正在手工制作月饼。(图片来源:河源晚报)

    中秋赛“歌”闹翻天

    唱山歌,是客家地区劳 动人民平日常用以抒发感情和表达对生活热爱的方式,而每年中秋节前后则是 唱山歌的最佳时候。“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这句流传于紫金柏埔乡间的顺口溜,道出了中秋夜对山歌的盛况。对于居住在紫金柏埔敬老院已近耄耋之年的龚招娣阿婆来说,很怀念那年月中秋夜对山歌的时光。可是,时过境迁,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对山歌。(图片来源:河源晚报)

    龚招娣是紫金县柏埔镇大鲁村人,如今在柏埔敬老院里安度晚年。龚招娣山歌唱得好,是受家族的影响。她家有唱山歌的传统, 她的爷爷、奶奶是唱山歌的高手,母亲嫁到龚家后也学会了唱山歌。龚招娣唱山歌是跟母亲学的,母亲在和别人对唱时,她就站在旁边听,把母亲唱的歌词都记在脑子里。在十四五岁的时候,龚招娣就开始唱山歌了,她反应敏捷,一开口很快就能对出歌词,即使唱输了也还要唱。走到哪里,歌声就传到哪里。“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唱山歌早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年的“中秋山歌晚会”,龚招娣都上台表演,用山歌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社会的好事,还有农村的新变化。

    “那时其实就是一场很纯粹的演唱会,村民齐齐相聚,为的就是过把歌瘾。”龚招娣回忆说,当时,一吃完中秋团圆饭,大伙都拿着小板凳早早地来到村头榕树下,聚在一起,边唱或边听山歌边赏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条件有限,没有专门的场地和设备,当地村干部就在村头榕树下用几张桌子拼起来搭个简易舞台,山歌手直接站在上面演唱。没有话筒,没有音响,但大伙依然唱得很起劲,村民里三层外三层,把小舞台围得密密实实的。当时流行于东江地区的一首山歌《生产对唱》,她至今仍记忆犹新,“哟嗬!乜介样人得人恼呀,乜介样人最唔好,乜介样人最可爱?乜介名声最荣耀?”“哟嗬!嫖赌饮吹得人恼呀!好食懒做最 唔好!劳动人民最可爱!英雄名声最荣耀!”往往歌 音一落,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山歌手也是一脸的自豪。

   “现在年纪大了,声音 大不如前,好久都没唱山歌, 也听不到人家唱歌了。”龚招 娣说,很怀念当年村头榕树 下中秋夜对山歌的日子。

    忆苦思甜吃月饼

    八月中秋团圆日,在这一天,我国 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这已成为中秋 的标志性习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有名的谚语道出了中秋佳节人们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贡品,后来人 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吃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

    丘汉阳于1958年在临江公社大利大队谭坑社排出生,在他小时候,家境极为贫困,家里以务农砍柴为生。 说到中秋,丘汉阳感慨连连。因为家里贫困,孩子们几乎没有吃过零食,到中秋了,也没有钱买月饼。“父亲从家里担干柴到柏埔公社石圳松香厂去 卖,收入一元多钱,买回两个月饼,每个月饼分成八份,家中每人一份。”这八分之一个月饼的味道甜到了心里, 至今仍回味无穷。后来,丘汉阳参军进入军营,并参加了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同年3月15日,反击战取得胜利,军队撤回边境。当年的中秋团圆之夜,丘汉阳所在连队给每 个兵发了两个月饼。拿着这两个月饼,回想起当年一家老少10多个人分食两个月饼的岁月,丘汉阳不禁泪水涟涟……“只有国家强大,才有人民幸福安康。回想起来,我是幸运者之一, 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在此,祝愿 沉睡在烈士墓的战友们安息吧。”

    舞龙舞狮庆中秋

    “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到中秋时节,和平县公白镇中联村的舞狮队齐齐出动,只见“狮”上下翻腾、左右起 伏、穿街走巷,所到之处人潮涌动,沿街各户纷纷出来迎接。”谈起幼时见到的中秋舞狮盛况,东江龙狮文化艺术 团副团长王尔密如是说。据了解,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和平一些镇 村就用传统的舞龙、舞狮来庆祝节日,表达他们的祝福和期盼。该习俗始于清末,舞龙、舞狮过程中,当地群众都会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 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了解到,与公白镇中联村一样有此习俗的,和平还有阳明镇珊湖村。已过古稀之年的东江龙狮文化 艺术团团长何浓柱的老家就是珊湖村,18岁时曾参与过中秋舞龙。何浓 柱说,当时和平一些地方舞龙的,多是村民自己制作的布龙,一般提前数天完成。制作时着力于龙头、龙尾, 尤其注重龙嘴、眼、鼻、耳、爪的形态, 以表现龙的神圣和威严。何浓柱说,当时传统的中秋舞龙时间一般定在农历八月十五,如果碰到大雨天气, 舞龙时间则在当晚顺延。当时舞龙没有固定套路,讲究的是穿街走巷,重在欢聚一堂。

    何浓柱、王尔密都想把舞龙、舞狮文化代代相传,两人就合作组建了东江龙狮文化艺术团。今年中秋,又恰逢庆祝新中国成立68周年,何浓柱、王 尔密所在的东江龙狮文化艺术团于9月30日、10月3日在和平县城进行了两场舞龙舞狮表演,场场爆满,人气颇旺,其热闹情景不亚于春节表演。

    孔明灯起许愿望

    孔明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客家人一向有在元宵节、中秋节放孔明灯祈福的习俗。“以前我们每年的中秋晚上都会到河边放孔明灯的,现在出于防火考虑,已经不能放了。”陈丽娜是源城区埔前镇南陂人, 回忆起小时候的中秋节,她直说虽物质不丰,但精神上却无比欢愉。

    缓缓升起的孔明灯在夜幕下犹如点点繁星,散发出暖黄色的光晕,孩子们赶紧闭目许愿……这一幕,是陈丽 娜对于中秋的最深刻记忆。“大人们都很忙,给钱我们自己到距离家里20分 钟路程的镇上去买灯。那时候的灯都 是附近手艺人自己用纸和竹子做的, 但是每一个都不一样,很漂亮。到晚 上吃过饭了,我们就成群结队地到东 江河边去放灯。”

    陈丽娜说自己小时候的愿望是 “长大后嫁给兵哥哥”,“挺幼稚的吧?”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长大之后,许的愿望就是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快乐。”记忆中的天空是最美的,那时的 月亮是最圆的,星星也是最明亮的。

    圆月如盘搬回家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之时,客家人便 在庭院里、楼台上摆上一张桌子,摆出 月饼、月光饼、柚子、苹果等食物,准备 拜月光活动。而在东源县柳城镇,拜月 光活动还有一点不同之处,“在桌子中央还要摆上一盆清水,等月亮升到天空中央,映入水中时,我们就把盛了月亮的水盆搬回家去。”杨青青告诉记者,这就是她对于中秋最深刻的印象。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吃过晚饭后,大人们搬出一张小桌子,放到地堂上(四角楼前面宽敞的地坪),再摆上各种中秋祭月果品、水盆,开始照月光。杨青青说:“刚开始不能吃,要等到照完月光后才能坐在一起吃东西。” 丰富的节日零食使得孩子们蠢蠢欲动,为了转移注意力,大人们便让孩子们看着月亮,注意月亮升到哪儿了。 月亮走我也走,看着、看着,调皮的孩子们便就着皎洁的月色追逐嬉戏起来,等顺利照完月光了,才将那美味的零食想起来。

    “至今我也不是很清楚把月亮搬 回家的具体用意,但总归是好的寓意 吧,例如把福气带回家之类的。”杨青青说。(河源晚报 张涛)

责任编辑:李 玲